内容摘要:智元打造了本体小脑大脑的软硬件技术架构,让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智能、交互智能和作业智能。我们将一些基本能力,比如手脚运动,做在本体和小脑中,使机器人在断网的情况下,也能实现基本操作。智元机器人首席运营官邱恒告诉《IT时报》记者,大脑作为人形...
智元打造了“本体—小脑—大脑”的软硬件技术架构,让人形机器人实现了运动智能、交互智能和作业智能。“我们将一些基本能力,比如手脚运动,做在本体和小脑中,使机器人在断网的情况下,也能实现基本操作。”智元机器人首席运营官邱恒告诉《IT时报》记者,“大脑”作为人形机器人智慧的关键,由云平台+具身算法构建而成,通信技术被运用其中。“有了通信技术的加持,就像给人形机器人配备了一台可以实时获取信息的手机,联网后能获得更多智慧,一些复杂问题也将交由云端处理,交互就会更加‘聪明’。”
具备这些能力后,人形机器人将走进通信场景。智元旗下的远征A2、精灵G1、灵犀X2等多款机器人将进入展厅、营业厅、机房等场景,为通信行业带来机器人服务体验。
据介绍,远征A2是为交互服务打造的通用人形机器人,能在复杂环境中实现自主移动和多轮语音对话。通过RAG(检索增强生成)技术构建的定制业务知识库,对套餐、资费、政策等信息进行强化学习后,远征A2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“营业员”,提供精准的导览讲解和营销话术。
在移动通信行业,通信机房、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行是运营商的“生命线”。智元精灵G1具备智能巡检、动环监测、应急操作、资产盘点等功能,可替代人工,完成通信机房、数据中心、配电房等室内场景24小时的巡检工作。
人形机器人与通信行业的发展相辅相成。邱恒还表示,下一代通信网络5G-A/6G与算力架构(边缘/终端)正在为智能世界的“神经”和“大脑”打造基础设施,同时,人形机器人作为整合所有下层技术、在人类环境中执行复杂任务的物理载体,在养老陪护、高危作业、柔性制造等应用场景产生的需求,将反向推动网络、算力、感知与AI技术的革新。
一个个“小场景”叠加成“大世界”
“帮我把餐桌上的水果和面包分类”,在不少展会现场,记者都看到过可以精准识别这句命令并完成操作的人形机器人。但在生活中,水果不一定在餐桌上,也可能放在冰箱或水池里,这时再让人形机器人完成拿水果的动作,执行准确性将大打折扣,甚至无法执行。
“水果可能在哪里”的逻辑判断背后,是人形机器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程度,世界大模型也因此成为人形机器人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。
“我认为人形机器人发展有三个阶段:拟人、类人、超人。目前,人形机器人还处于‘拟人’到‘类人’之间的阶段。”在邱恒看来,达到“超人”阶段是具身智能行业的宏伟愿景,世界模型必不可少,而想要让人形机器人自主认识物理世界,还需要打通一个个“小世界”。
例如,人形机器人在4S店做销售,不仅要做好咨询服务工作,还要给予买家情绪价值,这样买家才会产生买车意愿,这便是对4S店销售“小世界”的认知。如果将这个逻辑套用到营业厅、展厅等场景,人形机器人对整个“销售世界”的认知便能逐渐形成,最终实现对物理世界的认知。
然而,想要打通、做透一个“小世界”并非易事,需要突破安全、情感、伦理、交互、感知、能源、标准、成本等诸多技术难题。
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曾在“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”上表示,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中,OpenAI投资的1x“拿得准”;特斯拉的Optimus“训得好”;Physical Intelligence的机器人大脑通用化能力好,但现在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将这四项能力整合到一款产品中。
“四位一体”生态还未完全建立,可量产却难应用,这也是打造人形机器人世界模型需要战胜的挑战。
走出实验室 从马拉松赛到格斗赛
面对打造世界模型四位一体的挑战,全国各地也铆足劲,以比赛的方式展现人形机器人现有能力,并努力让“走跑跳”向家庭应用、商业服务等场景进化。
5月29日,2025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在上海举办。清华、北航、上交、复旦等高校;傅利叶智能、开普勒、智元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企业,在工业、家庭、商用、创新等模拟场景内,进行包括料箱搬运、垃圾清理、衣物整理和零部件搬运等技能比拼。
一体化关节、传感器、电子皮肤等核心零部件也在竞赛中不断改进创新。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企业,曾在5月25日举办“CMG世界机器人大赛·系列赛”机甲格斗擂台赛,主要考验的便是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能力的鲁棒性。
扫码联系展会工作人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