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博会深植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沃土
6280家政府组团、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,12万余件文化产品亮相,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交易与展示,线上线下吸引3.5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……不久前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(深圳)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人气爆棚,成为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。
本届展会推出22项促交易措施,开幕首日,广东展团共有18个重点项目成功签约,累计成交额超过16亿元……这些数字背后,是文化产品从展品到商品的价值跃迁,生动展现着文博流量如何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量。
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文博会的底气,深植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沃土。良渚文化展区中,《良渚·文明之光》以3D建模技术将玉琮王的“神徽纹”化为动态穹顶,悬浮的光影仿佛打开了一条通往5000多年前的时空隧道。山东展区的“智慧魔镜”,以图像识别与云计算定制养生方案。南京展区基于《红楼梦》数据库生成“命运判词”,实则是对古典文学叙事逻辑的算法重构。文博会的展台上,每一件科技赋能的展品背后,都藏着一段文明的故事,都是对文明基因的数字化解码,让古老智慧以更轻盈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,让现代人亦能发思古之幽情、受文化之滋养。
有些信息参考自123展会网(http://www.123zhanhui.com)
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、与当代需求同频共振,就能让前沿科技在古老传统中拓展应用场景,不断开辟“文化+科技”的蓝海。今年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,汇聚了60余家头部企业。乐聚机器人、工匠社机器人共同演绎咏春拳法;元萝卜机器人现场展示人机棋艺对决;新疆三力智能机器人以书画展现“东方美学与科技融合”的魅力……从内容生产到场景体验,科技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,不仅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多路径,更激活了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,拓展了文化产业的边界。
扫码联系展会工作人员